有堂堂一国之君、统治江山长达六十年,最后竟然被自己的亲儿子继位的事闹得街头巷尾都在议论?康熙帝,一个在清朝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,把国家治理得蒸蒸日上。可到了他晚年,皇帝的宝座却成了宫廷里最危险的“热座”,连亲兄弟之间斗得你死我活。九个儿子抢皇位,闹了十多年,谣言、传闻、密信、圈禁……后宫故事堪比电视剧。到底最后雍正是怎么坐上龙椅的?难道真如坊间传说,是篡改了父皇的遗诏,甚至父子阋墙?如果真有内幕,被翻出来那可真比宫斗剧都精彩。
有的人说雍正就是靠自己本事上位,有的人却咬定雍正“动了手脚”,甚至喊出“弑父篡位”的大字报——两派互不相让。别看史书上写得滴水不漏,民间流传的版本可多了。有说雍正把遗诏偷偷拿走,改了个字;还有说康熙原本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,结果雍正一气之下自己加了个“禛”字。这就跟大家熟悉的“家产到底分给谁”一样,不光父母的心思难猜,连兄弟之间的刀光剑影都能亮瞎眼。史学家一会儿翻出满文遗诏,说雍正是清清白白的,一会又有野史专辑,大胆爆料宫廷黑幕。故事怎么能戛然而止,这其中可是有大料没爆出来呢。
这场九子夺嫡的大戏,哪一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。康熙的大儿子胤禔,心眼不少,还劝自己老爸把太子铲了;二儿子胤礽当过多年太子,结果两次被废,怨气堆成山;八阿哥胤禩,虽然粉丝无数,康熙打死不喜欢,说他“不是好东西”;十四阿哥胤禵自小身子骨差点,虽是雍正亲兄弟,却长期被派在边疆带兵。宫里宫外,谁都想帮自己喜欢的皇子上一把——皇子的诸位母亲、朝廷重臣,甚至管灶台的嬷嬷,都私下打听风向。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,有人说康熙故意不传位,只想看儿子们窝里斗,可也有人觉得他也是被逼得没办法。当时的北京城,最火的话题就是“下一个皇帝会是谁”。
外人看热闹,宫里人可真有点儿心累。随着太子两进两出,其他皇子不是被圈禁,就是被流放,剩下能参与角逐的人越来越少。表面上,京城太平,康熙年年祭祖、照样打猎、开科取仕,一切看着风平浪静。可私底下,各种小道消息纷纷涌现,大臣们也变得谨小慎微,走路都绕着宫门走。皇子们表面尊重康熙,实际心里都有小算盘。有人唱高调说:都是血浓于水,终究不会闹大;也有人反驳:只要皇位一天没落下,斗争绝不会停。到头来,刚安生没几天,又一个皇子被贬,大家心里都捏着一把汗。
翻天大浪说来就来。康熙一死,遗诏一公开,全朝上下炸了锅。原来太子胤礽被废,八阿哥、九阿哥、十阿哥全没份,十四阿哥还在外地。雍正站出来,说父皇钦点自己继位。可有人看了遗诏,眼尖地发现雍正的名字写得太规范了,甚至传出康熙写的是“传位十四子”,但“十”字中间被加上一笔,硬生生成了“于”字,合体变成了“禛”,一桩篡位大案呼之欲出。之后,满汉双本遗诏同时流出,有人举着放大镜对比笔迹,有人研究满文对皇子称呼的严苛标准,越猜越悬。但不管外头传得多玄,雍正还是顺利穿上了龙袍。
此后的一段时间,表面上京师大局已定,可暗地里,不服气的皇子和前朝大臣老是放话,甚至有的散布谣言,说雍正上台后秋风扫落叶式清理兄弟。八阿哥一伙被削权流放,十四阿哥被晾在一边,连远在民间说书的也开始编新段子“雍正夜访父皇灵前痛哭”。更糟糕的是,雍正即位后面临的麻烦,一点不比他没当皇帝时轻。他既要安抚老臣,还怕有人翻出“遗诏门”,总觉得寝宫窗户外头时不时有人偷听风声。甚至新旧党派在朝堂上隔空喊话,谁都不愿轻易服气,连大清国都险些闹出“大分裂”。雍正坐着龙椅,却还要拢紧手中的权柄,紧张得像走钢丝。
说真的,有些专家老说雍正踏实,康熙英明,还举着满汉文遗诏当“铁证”,让咱们这些吃瓜群众都信心满满。可要我说,遗诏写得再工整,谁也保不准大清宫里没几个鬼点子高手。古往今来,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故事,再看得紧的小字,也逃不过人心的花样。康熙要真是心疼胤禛,怎么整出一个让儿子们斗成一锅粥的结局?雍正手里捏着遗诏,真就能代表千秋万代铁板钉钉?史学家们一本正经解释说篡位不可能,我怎么就觉得哪里不对。请你们别总用厚厚的文献砸咱脑袋,故事背后的那些弯弯绕绕,也许比遗诏更能说明问题。谁还没点蛛丝马迹的小怀疑呢?
都说历史上“雍正继位”是铁板钉钉的事,可有人偏偏就信宫斗剧的套路——你觉得,遗诏这玩意儿真能一锤定音还能防住所有心机?还是说只要宫廷够乱,什么铁证金规都会被玩出花样?一边是专家信誓旦旦的正统说法,一边是坊间津津乐道的不信任,哪个更能代表真实的历史?你是信“史学家版本”还是跟着“八卦脑补”?说说你的看法,咱评论区见!
融胜配资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-股票配资最新资讯-股票配资服务中心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